高效率+节省维权成本

专注于第三方服务,你无形资产的守护者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中桓动态>行业新闻
判赔 6.4 亿:新能源汽车商业秘密第一案的警示钟声
2024-11-29 16:30:30

从经济学角度看,商业秘密是一种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信息资产。商业秘密的价值主要在于其保密性和秘密性,一旦泄露,轻则导致企业丧失竞争优势,重则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甚至还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场商业秘密的官司震惊了整个行业。吉利与威马之间的这场纠葛,最终以威马被判赔 6.4 亿落下帷幕,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了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的新高,更如同一记重锤,敲响了企业重视商业秘密保护的警钟。

回首案件,2018 年吉利集团信息安全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异常,下属企业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多名离职员工交还的工作电脑硬盘遭钝器损毁,恢复数据后竟牵扯出一系列惊人内幕。此前,大量员工跳槽至威马及关联公司,甚至包括原吉利集团副总裁等关键人物,且这些跳槽员工凭借在吉利接触的技术秘密,为威马申请多项专利,威马推出的相关车型也陷入侵权嫌疑的漩涡。吉利愤而起诉,索赔 21 亿元,这场历时六年的诉讼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一审法院曾酌定赔偿 700 万元,然而双方均不服上诉。最高人民法院二审认定,这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侵害技术秘密案件,以法律修正时间为界,对威马不同阶段的侵权行为分别判定赔偿方式,最终确定了 6.4 亿余元的赔偿数额。

商业秘密泄露的主要风险源

案件终审落槌,但其暴露出的企业普遍存在的商业秘密管理困境,以及侵权破坏的巨大力量,引人深思。结合本案,梳理企业商业秘密的泄露风险,主要源于以下5个方面:

一是在职员工故意泄露商业秘密员工因经济利益、物质诱惑等因素,故意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知悉、掌握的商业秘密。

二是在职员工过失泄露商业秘密。员工疏忽大意、过失操作,如误发邮件、错误上传文件,或因不慎点击恶意链接、下载病毒软件等,导致商业秘密泄露。

三是离职员工泄露商业秘密。员工离职时,擅自复制或带走原单位的商业秘密,为日后自主创业或跳槽到新单位创造条件、谋取经济利益。

四是业务合作方泄露商业秘密。企业在合作研发、委托加工、咨询服务、融资并购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向对方披露商业秘密信息,对方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商业秘密泄露。

五是外部人员窃取商业秘密。企业的竞争对手或商业间谍,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窃听、窃照或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

从司法实践来看,第一、第三类商业秘密侵权案件呈高发态势。企业员工成为商业秘密泄露的主要风险源,因此,商业秘密保护应重在“防内”,企业的规范管理和主动防护至关重要。

企业对策建议

首先,企业要高度重视商业秘密保护意识的培养,商业秘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无论是高层还是基层员工,都应深知其重要性并将保密工作融入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

其次,完善的商业秘密管理制度不可或缺,明确商业秘密的范围、等级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员工行为,尤其是在员工离职环节,要严格把控,防止技术和机密的流失。再者,强化员工培训教育,让员工深入理解商业秘密保护的内涵、知晓泄密风险以及如何正确应对,提升员工的保密责任感和法律素养。

最后,企业务必注重证据的留存,一旦遭遇侵权,能够迅速有力地拿起法律武器,及时维权,避免因拖延而造成更大损失。


  [返回首页] [打印] [返回上页]